朔区政发〔201811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直各有关单位:

    《朔州市朔城区农牧交错带核心区20182020年建设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政府     

2018315       

 

 

 

 


 

朔州市朔城区农牧交错带核心区

20182020年建设规划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调结构转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部署。农业部出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强调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重要举措。山西省省委和省政府也高度重视,对朔州农业发展做出明确要求,赋予重大责任。朔城区作为朔州市府所在地,处于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区域,为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步伐,使朔城区成为全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先行区,特编制了朔城区农牧交错带核心区20182020年建设规划。

第一章 农牧交错带建设规划的重要意义

朔州市朔城区地处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域,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产业发展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编制农牧交错带建设规划,可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引领现代农牧业发展,积累农牧交错带发展经验,为建成草茂林丰、牧业发达、特色高效、资源循环的生态农牧区做出重大贡献。

一、有利于调整种植结构

朔州市朔城区是重要粮食产区,耕地100多万亩,玉米种植面积近60万亩,使得半农半牧的产业结构变成以粮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改变玉米一粮独大的产业格局,更好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二、有利于农业转型升级

朔城区农业产业形态总体仍处于中低端,特色农产品多而不优、特而不强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价值链条,使品种和品质更加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有利于推动该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

朔城区地处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区,农业发展成绩很大,但造成水资源开发过度,人水矛盾突出,耕地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超载过牧比较严重。规划农牧交错带建设,发展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农业,有利于缓解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争地争水的矛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四、有利于农牧民脱贫增收

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农牧业,但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再加上近年来农畜产品价格低迷,特别是玉米受收储政策调整后,价格大幅下降,农牧民增收难度明显加大,实现农牧民全面脱贫、同步小康,必须采取超常规措施。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有利于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章 朔城区农业发展现状及有利条件

一、朔城区自然地理条件具备发展草牧业优势

朔城区地处北纬39°带,处于平原向高山、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区域,是传统的农牧交错带,易于发展草牧业。

朔城区位于山西省北部雁门关外,大同盆地南端。总面积268.2万亩。北、南、西三面环山,中部为平坦的平川区,整个地势西北、西南向东倾斜,山区面积466.6km2、丘陵区208km2、平川区1114.2km2,各占全区总面积的26.08%11.63%62.29%,海拔在1025-2252.9m之间。属寒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偏少,年平均降水量为405mm。年平均气温6.9℃,无霜期90130天。地处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的过渡地带,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二、朔城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能有力支撑草牧业发展

朔城区居于朔州市市府所在地,以城市为依托,市场繁荣,经济发达。

朔城区辖294个办事处316个自然村(298个行政村),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万人,劳力9万人。朔城区现有耕地107万亩,其中水地52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谷类、薯类为主,玉米种植近60万亩,粮食总产6亿多斤,秸秆年产量6.6亿斤。

朔城区以传统的煤炭、电力、建材等工业支柱产业为支撑,近年来抓住有利机遇,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地面工业、物流产业、服务业等,产业结构调整更趋于合理。粮、油、奶、肉、农产品生产加工也有长足的发展,为全区的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三、朔城区饲草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草牧业的先天优势

全区天然草地79万亩,可利用草原36万亩,主要分布于西部山区和南北边坡区。人工草地共实施50多万亩,其中退耕还林柠条草地27万亩,以苜蓿品种为主的多年生草地目前保留面积2.5万亩,当年生青贮玉米8万亩,燕麦草地2万亩,主要为牛羊提供饲草。全区草地产草量20.6万吨,全区粮食生产年产秸秆33万吨,青贮玉米产草量24万吨。

四、朔城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优势明显

1、朔城区草食畜牧业有优良传统。奶牛、肉牛和肉羊饲养量数量大、产品品质好。2017年全区奶牛年底存栏2.34万头,肉牛存栏1万头,羊存栏36万只,全年出栏牛2.9万头,出栏羊37万只。牛肉产量0.44万吨,羊肉产量0.56万吨,鲜奶产量7万吨。

2、规模健康养殖和畜产品加工有很好的基础。2007年以来,牛羊规模养殖小区场新建150多个,牛羊标准化棚圈建设40万平方米,青贮窖30多万立方米。畜产品加工上牛羊加工企业2个,年屠宰加工生产能力羊30万只,牛5000头。全区有肉牛肉羊屠宰销售经纪人36个。

3、朔城区草牧业发展有较大潜力。目前牛羊产业处于低迷状态,青贮玉米8万亩正好处于临界状态。如市场看好,牛羊产业回升,朔城区低产田较多,调整几万亩土地用于牧草种植有保障。牧草需求潜力保守测算需求总量在40万吨以上。

五、区政府及群众积极性很高

区政府确定了“牛羊猪鸡、四轮驱动、突出牛羊”的城郊型畜牧业发展思路,对牛羊草食畜牧业发展非常重视,多次出台专门的建设性意见,并在用地、简化手续等方面予以支持。朔城区地处塞外,群众有种草养畜习惯,奶牛养殖从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进入快车道。近年来规模肉羊养殖场发展圈养、奶牛养殖小区进行牧场化改造对牧草需求从质与量两方面提出更高要求,必将促进养殖户对青贮饲料的重视。

第三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发展草牧业,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立足现有基础,科学设定目标任务,明确技术路线,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作用,有效调动群众积极性。坚持生态优先、畜牧发展并举的发展之路。坚持因地制宜,围绕现有草牧业发展基础,合理进行资源配置,坚持农牧结合、科学规划、协同发展。促进建立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以农载牧、以牧富民”的现代化农牧业发展道路,把朔城区打造成为生态良好、农牧互促、农民富裕的现代化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协调发展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以农载牧,以牧富民。确立种植业为草牧业服务的原则,实行粮草兼顾,种养结合,草牧一体的发展战略,大力提高草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生态优先,种养结合。把天然草场保护改良和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作为重点,实现畜牧效益、生态效益双赢。为养而种,草畜配套,良性循环,实现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产业融合,提升效益。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加快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大力发展新型业态,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完善多渠道产业融合服务,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和规模效益。

政府引导,先行先试。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原则,在工作中坚持政府引导、政策助力。借助国家草牧业试验试点和国家粮改饲项目的建设,积极探索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发展模式并总结相关经验。

三、发展目标

1、调整农牧业结构,实现多业协调共生

农牧结合、循环融合是农牧交错带发展的主要方向。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生态优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努力形成多业共生、农林牧平衡、生态修复的调整优化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

2、立草为业,把草业发展成区域农业主导产业

全力推进草业工程,通过在牛羊养殖集中区调整部分玉米种植地改种青贮玉米、燕麦草及优质牧草18万亩。降低粮食作物种植比例,使种植结构更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粮改饲促进土地流转集中,优良品种、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大幅提升饲草品质和饲草生产效率与经济效益,降低种植业和养殖业风险,达到双赢。

3、做大做强草食畜牧业

奶牛重点以增加单产、提高品质为主攻方向,肉牛肉羊重点以牧养结合、规模舍饲为主攻方向,提升设施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重点提升改造奶牛场(园区),在基础设施和科学管理上与国际接轨,同时利用奶牛公犊资源和空闲奶牛养殖园区,发展规模肉牛养殖。改造建设肉羊育肥园区(场),达到现代化生产、科学化管理的要求。通过提供优质的饲草,在奶牛、肉牛、肉羊生产上大幅提高产品产出效率,使鲜奶、牛羊肉总体增产10%。草食畜牧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4、做大做强草畜产品加工业

培养草业生产加工、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强加工业,带动养殖业。使饲草生产从数量到质量大幅提升。在增加饲草种植面积,增加饲草数量同时,使朔城区不仅是草畜转化基地,同时又是草产品输出基地。

5、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创新绿色发展

在实现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中,把清洁生产、资源及其废弃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等融为一体。使畜牧经济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把“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和减少废物优先的原则作为畜牧经济活动的行为准则。支持规模养殖场区建设相应的粪污综合治理设施。全区每年推进10-20个养殖园区配套建设堆粪场、污水发酵池等设施,采用雨污分离、干清粪、污水厌氧处理等全过程综合治理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

6、支持农牧结合草牧结合实现循环发展

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多级循环、综合利用、循环增值的理念,通过植物生产、动物利用、微生物转化,基本构建成草业牧业各业多层面关联、多维度循环的生态发展体系。利用畜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机肥,进行土壤质地改良,实现农牧业良性互补。

第四章   建设任务与进度安排

一、2018年到2020年建设总任务:

1 、牧草基地建设:

青贮玉米种植24万亩;

新增苜蓿人工草地5万亩;

实施燕麦人工草地8万亩;

干草储草棚建设10万平方米;

牧草收获机械购置200台套。

2、草食畜基础设施建设:

草食畜棚圈建设12万平方米;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12万立方米;

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10个;

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30个。

3、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10

4、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10

二、进度安排

2018年任务:

1 、牧草基地建设:青贮玉米种植8万亩;新增苜蓿人工草地2万亩;实施燕麦人工草地2万亩;干草储草棚建设2万平方米;牧草收获机械购置80台套。

2、草食畜基础设施建设:草食畜棚圈建设6万平方米;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6万立方米,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4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10个。

3、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4

4、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4

2019年任务:

1 、牧草基地建设:青贮玉米种植8万亩;新增苜蓿人工草地1.5万亩;实施燕麦人工草地3万亩;干草储草棚建设4万平方米;牧草收获机械购置60台套。

2、草食畜基础设施建设:草食畜棚圈建设3万平方米;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3万立立米,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3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10个。

3、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3

4、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3

2020年任务:

1 、牧草基地建设:青贮玉米种植8万亩;新增苜蓿人工草地1.5万亩;实施燕麦人工草地3万亩;干草储草棚建设4万平方米;牧草收获机械购置60台套。

2、草食畜基础设施建设:草食畜棚圈建设3万平方米;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3万立立米,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3个,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10个。

3、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3

4、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3

第五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依据本规划建设的有关内容和任务量,参照近年来相关项目投资单价,遵照有关工程造价管理办法,考虑到不可预见因素,如物价上涨、政策调整等,综合确定各项目单位投资补助指标。

1、单位投资补助标准:

青贮玉米种植按粮改饲青贮饲草补助,补助标准50/吨;

新增苜蓿人工草地补助标准500/亩;

实施燕麦人工草地补助标准150/亩;

干草储草棚建设补助标准300/平方米;

牧草收获机械购置补助标准按购置机械价的50%执行;

草食畜棚圈建设补助标准150/平方米;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补助标准120/立米米;

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补助标准100万元/个;

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补助标准20万元/个。

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补助标准50万元/个;

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补助标准50万元/个。

2、投资估算

1)、2018年到2020年建设补助总投资16540万元,其中:

青贮玉米种植24万亩,青贮总量60万吨,粮改饲青贮补助投资3000万元;

新增苜蓿人工草地5万亩,投资2500万元;

实施燕麦人工草地8万亩,投资1200万元;

干草储草棚建设10万平方米,投资3000万元;

牧草收获机械购置200台套,每台套平均按10万元计算,补助投资1000万元;

草食畜棚圈建设12万平方米,投资1800万元;

草食畜青贮窖建设12万立方米,投资1440万元;

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10个,投资1000万元;

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30个,投资600万元。

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10个,投资500万元

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10个,投资500万元。

2)、2018年建设任务补助总投资5920万元,其中:

青贮玉米种植8万亩,青贮20万元补助投资1000万元;新增苜蓿人工草地2万亩,投资1000万元;实施燕麦人工草地2万亩,投资300万元;干草储草棚建设2万平方米,投资600万元;牧草收获机械购置80台套,投资400万元。

草食畜棚圈建设6万平方米,投资900万元;草食畜青贮窖建设6万立方米,投资720万元;奶业园区挤奶厅升级改造4个,投资400万元;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建设10个,投资200万元。

种养一体化循环生态养殖示范园建设4个,投资200万元

牧草收购加工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4个,投资200万元。

二、资金筹措

实施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是一项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整合国家项目,采取以中央投资为主导,地方财政和业主积极配套,同时完善相关政策,吸引社会资金,保证工程健康稳定发展。

第六章   效益分析评价

一、生态效益

实施草地有效管理,发展人工草地,实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等措施,将大面积增加地表覆盖,牧草产量和质量将明显提高。草地覆盖度将提高,地表径流将减少,向河流输入的泥沙量减少。同时大面积茂密的牧草地具有调节气温和提高空气湿度的作用。豆科牧草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也有明显的效果,如三年生的紫花苜蓿草地可形成氮素150kg/hm2,相当于330kg的尿素,所以粮食轮作、间作又是最经济有效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进农业生产的重要措施。种草还能有效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一般每平方米草地可吸收CO2 90克,释放O2 60克,那么50m2的草地就可以满足人体一天的所需。同时草还有吸收大气中的尘埃和一些有毒有害气体,减缓噪音,释放负氧离子等作用,因此种草和草地的治理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对发展当地经济,促进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项目建成后,全区人工草地面积达到18万亩,按照每亩比种植粮食作物增收300元计算,种草每年可为农民增收5400万元。

建设草食畜基础设施的建设,可推动草食畜牧业发展,保护奶牛肉羊产业发展,全区奶牛稳定在2.5万头,肉牛饲养量4万头,肉羊饲养量70万只,年产值可达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可有效改善养殖水平和人居环境,为保护生态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第七章 保障政策

一、加强组织管理

党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起来,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要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领导组,领导组成员单位以农牧部门为基础,吸收涉农相关部门;二是落实好责任,理清发展任务,找到工作重点,将这些工作层层落实到人。

二、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群众

动员区、乡、村各级业务部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手段对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工作进行宣传,使种植户、养殖场对此项工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做好产业结构结构调整的准备。

三、加强资金保障

一要促进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资金投入。

二要加强金融支农力度采取多渠道融资,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断拓宽社会融资渠道。建立政府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联动机制,通过农户联保、互保、担保等多种方式解决贷款问题。加快实现农村金融产品多元化,多方面满足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贷款需求。

三是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涉农领域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三农”,在制订规划、安排项目、增加资金时向发展现代农业倾斜,鼓励和促进工业与城市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配置。通过组织动员和政策引导等多种途径,引导工矿商贸企业转产投资现代农业,鼓励各种社会力量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现代农业发展,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

四、加强科技支持

构建以服务农户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应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培育一批集全产业链技术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农业服务组织,发展精准农业,推广农机农艺融合技术,促进要素集聚、示范推广、辐射带动。建立清洁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操作制度。

五、实施绩效考核措施

政府要制定严格的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工作考核制度,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分管领导要靠前指挥,确保目标任务有序推进。要强化考核奖惩,各级部门要按职责要求加强督查,确保项目落到实处。要加强对项目相关责任人的严格考核奖惩,对工作好的在提拔任用、考核评比、工资待遇等方面给予优先;对工作不力、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要给予通报等惩罚。

 

 

 

 

 

 

 

 

 

 

报:市政府。

抄送:区委,区人大,区政协,区法院,区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新闻单位。

朔州市朔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8315日印发